初秋之际还没跟炎热彻底告别,凶猛的秋老虎就伺机而动,燥邪、暑热夹杂惠红网,于是感冒、咽喉肿痛、皮炎湿疹各种小病痛纷纷出来作怪。
在这个特殊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季节转换带来的不适,预防疾病呢?一起来学习。
认识“秋老虎”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底到9月中旬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地区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面对秋老虎,该如何养生
中医专家指出,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生命节律的调节。倘若自然变化违反常度,必将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转,造成功能节律紊乱、正气下降、阴阳失调,极易感邪致病。
所以,中医学常将节气与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和转归以及养生等方面密切联系起来。此时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多吃酸惠红网,少吃辣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此时若摄入过多辛辣食物,容易消耗人体内的大量体液,使得体液越发不足,易导致上火、便秘等身体不适。而酸味食物有收敛、止涩之功,秋季吃些酸味食物能补肝气、敛肺气。
辛辣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
酸味食物: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多润肺,少寒凉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使人阴津耗伤,进补应以润秋燥、护阴津为主,多食甘凉滋润的食物。尽管入秋后天气尚热,但阳气已开始收敛,阴气已慢慢增长,贪吃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所以要少吃。
润肺食物:如鸭肉、鲫鱼、牛奶、雪梨、甘蔗、香蕉、荸荠、竹笋、枇杷、桑椹、银耳、黄瓜、莲藕、百合等。
此外,也可选择养阴生津的中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石斛、枸杞、西洋参等。
多吃蔬菜,少吃肉
经过“苦夏”的煎熬,不少人的脾胃处于虚弱状态,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
注意:如果吃太多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同时,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发胖,甚至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多锻炼,少偷懒
锻炼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适量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秋季养生离不开“收、养”原则,需将保养体内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以“不累”为标准。
注意:运动时间最好选择早上和晚上,可选择快走、打太极拳、爬山等运动方式。但中午气温偏高,应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一一室外炎热天气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多开窗,少开空调
处暑时节,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尽量不开空调,可开窗保持空气流动,让秋天的肃杀之气将夏季残留在室内的暑湿之气带走。但晚上睡觉时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腹部受凉而伤及脾胃。
注意:夏末秋初,白天天气还比较热,有些地区还会使用空调,但早晚较凉,长时间用空调很容易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空调病”。在此时节,如需使用空调,建议室内外温差控制在5℃左右,避免着凉感冒。
多喝水,少饮料
处暑是“热燥”的开始,比夏天的干燥更为明显,因此人们往往会出现皮肤干、口鼻干、大便干等问题。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还可多吃新鲜果蔬,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效果。
注意:初秋尽量避免摄入过多高糖、高热量的饮料,这些食物均属肥甘厚腻之品,易致气机阻滞,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进而导致痰湿内生,积久成疾。对于脾胃功能好的人,偶尔嘴馋也无大碍,但本身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或痰湿之人则需更加谨慎。
【来源:中国中医、中国中医药报】惠红网
鼎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